Monday, April 26, 2010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3(下)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3(下)


梔子湯系

梔子、豆豉、枳實的本草學

●梔(栀/卮/枝)子中品:一名木丹.味苦寒.生川谷.治五内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梔」這個字,是古時銅酒杯的形狀(「卮、栀」才是正體字)△梔子可染出美麗的黃色。

梔子這味藥,歷來不知應歸什麼經,也不知道它瀉的是那裏的熱。

當整個胸口都有熱悶著,用梔子瀉下來,似乎梔子有作用到肺的區塊,瀉了肺的區塊的火,食道是屬於脾胃的區塊也瀉到了。

有人說梔子瀉三臟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說梔子專瀉三焦之火,這類說法很多;JT認為乾脆不談梔子的歸經,只說梔子瀉鬱火即可,就是火在那裏塞住不 通,梔子就有辦法。

同樣是把塞住的火打通,還是有方向性的。梔子的藥性會往下走並把熱從小便帶出來。所以當身體有上火時,吃了梔子後,接下來小便就是茶色的,它會把熱從小便 帶出來,走的是小腸、膀胱這條路。

梔子往下瀉血分之火,另有其他藥物也是專門瀉血分之火,如連翹。連翹的藥性是散的,它能把火從皮膚表面逼出來,不是往底下瀉的。

梔子和牡丹皮是好搭檔,例如逍遙散;「逍遙散」的臨床療效就遠不如「加味逍遙散」。雖然加了梔子、牡丹皮,整個藥變寒掉了,有時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 皮血分會寒掉,梔子也滿厲害,牡丹皮比較厲害,可是加味逍遙散就是有這個力道,效果比逍遙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什麼地方愈陰,它愈能瀉。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臟腑相比,臟比較陰,腑比較陽,動力高的,流動的身體是陽,固定的身體是陰。人體中最 固定的身體是骨頭,所以牡丹皮可以瀉骨頭發炎。牡丹皮可以瀉陰中之火,瀉臟火或骨頭之火。

梔子能瀉鬱火,故《本經》云梔子主「五內邪氣」,就是好像有什麼東西塞在裏面的熱。

梔子又主「胃中熱氣」:有一個方子,把梔子炒焦打成粉,加生薑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過多引起,可讓胃酸不要再衝上來)

傷科的「吊筋藥」就是當撞傷,整塊肉紅腫起來,有水、有傷、有瘀血,發炎好像散不掉時:拿生的梔子粉末,加一點麵粉,加燒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 糊狀,敷在傷口腫的地方,可消腫,能把瘀住的火氣逼散掉。因此梔子消腫消炎的效果很好。

梔子藥材的選擇:仲景方如果用到梔子,用生的梔子即可,不用加工,到藥房直接買梔子即可。

後代方如果指定用炒焦的梔子、炒黃的梔子:梔子在藥房又可分成炒到微焦的,與炒到全部黑的;如果古代說是炒黃的「炒梔子」(梔子炒過比較不寒),藥房給的 是已經炒成黑炭的,那就變成梔子炭了。

很多藥燒成炭就變成止血藥,寒涼的藥性就改變了。在台灣買炒梔子會買到焦梔子,炒成炭的梔子就變成止血藥。流鼻血拿燒成灰的梔子吹到鼻子裏面,能止血。

如果買不到「炒梔子」,就直接買「生梔子」自己用炒菜鍋炒一炒即可。

梔子主「面赤、酒皰皶鼻、白癩、瘡瘍」。(酒皰皶鼻即酒糟鼻)

臉上長青春痘或皮膚表面亂長東西,可能是體內有熱邪。皮膚的病可能是肺裏有熱邪,酒糟鼻可能和肺或胃有關。梔子配生薑能退胃熱。內臟的熱氣發作在皮表或臉 上時,對這一類牽扯不清的熱,可用梔子。※代表性的治酒糟鼻的方見宋許叔微《本事方》, 拿老山梔子打成粉,和同量的蜂蠟熔在一起做成蠟丸;每顆蠟丸如彈丸大。像口香糖般嚼食,可配茶或配酒,約半個月至一個月就可慢慢拔掉酒糟鼻的火。

要現代人去嚼臘恐怕不容易。這些聽聽就好了,因為梔子的用途太廣了,乃至於JT覺得在課堂教什麼也不是辦法,不如去了解梔子的特質是什麼,然後看別的醫方 怎樣使用它。比如說明代《普濟方》:若想用梔子治青春痘、敷臉可下載檔案或到圖書館借閱《普濟方》,其中有一本是講敷臉藥,有幾百個敷臉藥,有哪些方用到 梔子,就可以了解梔子在某一類方子有特效。

由於梔子的用途太廣,JT大概介紹了梔子的藥性,同學以後自己看別的方劑,或臨床上怎麼用這味藥,自然能夠理解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仲景方,之後講黃膽、黃熱病時會再次遇到梔子,屆時就可看到臨床上怎樣使用梔子。

○豉:《名醫別錄》:味苦寒.無毒.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豆豉是由黑豆腐敗發酵而成,故豆豉的藥性好像能把腎臟裏面的氣推出來充塞全身。因為腎是人體最深的臟,所以當腎氣被推出來時,體內的外來邪氣也一併被推出 去。

豆豉可以和其他藥物形成催吐劑。所以遇到有毒的東西或感冒時,豆豉有把邪氣推出去的效果,因此豆豉「…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這一類的用途就可以 理解了。

開藥方開豆豉時,要寫「淡豆豉」。仲景方寫「香豉」,香豉還是很臭的,和臭豆腐一樣。

為何寫「淡豆豉」呢?因為菜市場的豆豉是有鹽巴的,很鹹,鹹豆豉煮到藥湯中喝不下去。

中藥用的豆豉是沒有放鹽的。

豆豉可動腎氣、排腎邪,藥性涼潤,故適合使用於「梔子豉湯」證。

豆豉5錢水煮,治尿血或尿道炎。涼潤的豆豉對腎的區塊有消炎的效果。

「蔥豉湯」用蔥和豆豉一起來治感冒。晉朝葛洪創此方,針對一種很像溫病類型的感冒,一感染就分不清是太陽還是陽明是哪一經,症狀是感冒、頭痛、脈洪大。搞 不清楚要當太陽病還是當陽明病來醫。葛洪用1豆豉1碗,蔥白一虎口,就是一把手指握住的蔥白,用3碗水煮成1碗水,頓服,靠著豆豉與蔥白的藥性來袪除感 冒。

像這幾天天氣很熱,在這種天氣得到桂枝湯、麻黃湯證,感覺會很奇怪,這是因為同時惑冒又中暑,所以怪怪的。因此如有感冒、脈洪大,分不出是什麼證時,有可 能是溫病,用蔥豉湯治。

豆豉能起腎氣、排邪氣,加蔥白一大把是作為發汗劑;如果加鹽巴就變成吐藥;如果加酒,就可以到皮膚表面袪風;如果加薤白(仲景治胸痹的藥;市場名為「蕌 頭」或「蕎頭」,有點像蔥,有點像蒜)搭配豆豉,可以把腸裏不乾淨的東西推出去,讓拉肚子停下來;豆豉加大蒜可以止血。以上是豆豉的基本搭配法。

如果在經方的話,豆豉搭配梔子可做到交心腎的效果。夜心腎的藥物有些排列組合,例如之前的講義有帶到過,治失眠用肉桂和黃連。肉桂點起命門火,黃連降心 火,這樣也可以交心腎。肉桂和黃連是「交泰丸」的結構。

「梔子─豆豉」幫助睡覺的組合,要有心中懊憹的證。

※〔編注〕「交泰丸」出自《韓氏醫通》:⑴本方由黃連、肉桂兩味藥物組成。用於心火偏亢,腎陰不足之心煩失眠,多夢怔忡,盜汗遺精等症。有清心火,溫腎 陽,交通心腎之功。⑵心屬火,主藏神,位居於上;腎屬水,主藏精,位居於下。在正常情況下,心火下交於腎,以溫腎陽;腎水上承於心,以養心陰。心腎交通, 水火既濟,則百病不生。反之,心火亢於上,腎陽衰於下,則諸證叢生。本方藥僅兩味,黃連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熱以溫腎陽,有交通心腎的作用。服之可使水火 既濟,心腎交通,心火、腎水兩者,泰然共處,相安無事,故名「交泰丸」。 ⑶薤白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過去曾以江蘇、浙江所產為正品,喜生於山地陰濕處。古時「收種宜火熏,故俗人稱火蔥。」古人又說: 「物莫美於芝,故薤為菜芝。」民間俗稱力蔥,入藥以個大、質堅、飽滿、黃白色、半透明、不帶花者為佳。元代農學家王禎曾說:「薤生則氣辛,熟則甘美,種之 不蠹,食之有益,故學道人資之,老人宜之。」但也有人指出:「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還有說「生用能引涕唾。」現代醫家朱石華說:「世人竟不及 藥,以為薤菜本食料之品,焉能治大病,藥店置之苦敝履,醫生視為無用,嗚呼!薤白何其不幸之甚也。」從這些話看來,唐朝詩聖杜甫重視薤白作為食餌療法,對 付慢性病尤其是難能可貴了。⑷薤白的功用,最早見之於《神農本草經》,僅僅說它「主金瘡瘡敗」,這只是其外用之物。「南京民間藥草」中曾有記載:「打爛外 敷,沾各種瘡癤。」「嶺南米藥錄」也有治「金瘡」的描述:和生鹽揭爛敷瘡。被鐵針傷,留鐵銹於肌肉,敷之可以吸出。然而,薤白另有兩種作用,其一、消癥 結,其二、安眠。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曾記載:「安陸郭坦兄得天行病後,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貧行乞。一日大飢,至一園,食薤一畦,大蒜一 畦,便悶極臥地,吐一物如龍,漸漸縮小,有人撮飯於上,即消成水,而病尋瘳也。李時珍據此認為:「薤散結,蒜消癥之驗也。」說明薤、蒜有消癥結的效果。 唐‧孟認為薤白「安魂魄」。《神農本草經》亦記它有「輕身不飢耐老」之功。唐代食醫孟詵說可以「作羹食之」,並指出「學道人長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 氣,續筋力。」南北朝時著名的養學家陶弘景認為:「薤性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頌之。」⑸自東漢大醫家、中醫之聖張仲景開始,薤白就成了治療「胸痺」的重要 藥物,著名代表方劑有三,其一瓜蔞薤白白酒湯,主「喘息、咳唾、胸背痛。」其二枳實薤白桂枝湯,主「胸痺」,心中痞。其三瓜蔞薤白半夏湯,主「心痛徹 背」。所謂胸痺者,主要是由於胸陽不足,陰邪搏結而導致胸背痛或心痛徹背。薤白辛溫通腸,豁痰散結。正因如此,孫思邈才認為:「薤白,心病宜食之。」此處 所說的心病,指的是冠心病、心絞痛的心血管疾病。借助薤白利竅、滑腸、散結氣之力,前人又多用於治療瀉痢之證,且多做成酒、粥、餅、菜等藥。唐代大詩人白 樂天有詩云:「酥暖薤白酒」,謂以酥炒薤白投入酒中。李商隱亦有「薤白羅朝饌」的詩句。唐‧昝殷「食醫心鑒」中有薤白粥:「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同米煮 粥,日日食之。」王煥華在「長壽藥粥譜」中介紹,每次取薤白10至15克(鮮品30至45克),同粳米二兩煮粥,對老年人虛寒性慢性腸炎菌痢,頗為適宜。

還有一組交心腎的藥〔菖蒲─遠志〕可治健忘,見〈講義頁47〉「孔聖枕中丹」。

(梔子花很香)菖蒲很香,葉子捏一捏香味很濃,但風一吹便會折傷,因為葉子不會轉彎,故古人認為菖蒲有陽剛之氣,連稍微轉一轉都不會(沒有陰柔之氣),和 人的心火同類,菖蒲像是陽氣形成的一把寶劍。

菖蒲能「通九竅」,所以菖蒲能把心中的陽氣通到上面的七竅和下面兩竅,能把心陽降到滿低的地方。

仲景若要把心火導入小腸,是在當歸四逆湯裏放入細辛、木通。倪海廈說把心火導入小腸的是細辛,一般本草研究認為是木通,《扶陽講記》盧火神是用菖蒲把心陽 導下來。

(以上講)「菖蒲」能使心陽往下和腎碰到,「遠志」能使腎陽上來和心碰到。

遠志的根很大叢,可是露出地面的草只有一點點,〔形而上〕好像人的志氣,靈魂在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活很久,偶而到地球上出生為人。

「遠志」的苖稱為「小草」,因為它的苗只有一點點,所以它凝聚氣的力量很強,像小炮台一樣,把腎臟的氣像打水槍一樣打得很高。

「遠志」被用來嘲笑人說「在家為遠志,出外為小草(指遠志苗)」。

菖蒲從心交腎,遠志從從腎交心,用〔菖蒲─遠志〕交了心腎之後,能治失眠嗎?像〔梔子─豆豉〕的治失眠,或〔黃連─肉桂〕的治失眠,半夏用轉陽入陰治失眠 呢?〔菖蒲─遠志〕像接電線一樣,把心、腎之間的電線接起來(即交心腎),會比較不會忘記事情,能防治健忘。

遠志和枳實一起用於壯陽方,能把腎水打出來,打偏,往下打。

〔續〈講義頁47〉「孔聖枕中丹」〕龜甲和龍骨皆來自有靈性的東西,「龜甲」能滋陰、鎮固陽氣,「龍骨」能收攝身體的陽氣。「孔聖枕中丹」是用四味藥打成 粉,每次吃幾公克。這個藥很難吃,龜甲、龍骨粉都是很難消化的,所以吃下去後,真是胃中懊憹。

〔比如說,「天雄散」很有效,可是JT很討厭吃天雄散,因為龍骨打成粉消化不動〕孔聖枕中丹要「食後水服方寸匕」是有道理的,所以要先吃飯,有食物在胃裏 面墊底了再服用。如果空腹吃,直接入胃,會很痛苦。這個藥可以食後吃,也可以「食間」吃,就是飯吃到一半,服藥,然後繼續把飯吃完,用飯來夾藥;也可以 「食前」吃藥,一吃完就吃飯,讓飯把藥壓下去。總之,若單獨吃孔聖枕中丹會很難過。

JT已前吃過孔聖枕中丹,是因為當時上班,覺得有健忘情形。吃了之後還是會忘,可是好像有補到直覺。孔聖枕中丹不好消化,同學可改吃「定志小丸」。

「定志小丸」是把孔聖枕中丹中的龜甲、龍骨拿掉,換成人參、茯苓這兩味補心陽的藥,即「定志小丸」由遠志、菖蒲、人參、茯苓製成,能改善記憶力。〔以上是 補充交心腎的藥物〕

●枳實中品:味苦寒.生川澤.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益氣輕身。

漢唐方書,仲景、孫思邈寫的「枳實」,到藥房買藥時藥單上要寫「枳殼」。

這個果子外形像又酸又苦的小橘子。成熟的果子裏面有果肉,曬乾做藥後,果肉空掉,變成一個圈圈,此即「枳殼」。如果是很嫩的果子,像檳榔的青仔,裏面尚未 長出果肉,像棉絮一樣,切片後中間不是空的,此為「枳實」。à嫩果子叫「枳實」,成熟的果子叫「枳殼」。

唐代甄權《藥性論》之後才有枳實、枳殼之分。所以漢代人寫的枳實,是成熟的果實,在現在的藥單上要寫成「枳殼」。

青嫩又小的枳實,臨床使用並不安全,除非搭配足夠的補氣藥,否則會傷身,因為小小的枳實,力道很猛,破氣的效果很強。

枳實較溫和、安全。

仲景的方劑用的是「枳實」還是「枳殼」呢?à⑴開胸口的氣是用大的枳殼;例如,傅青主治脇痛、肋骨痛,如果是左邊的肋骨痛,用柴胡,右邊的肋胃痛用枳殼, 就可以把胸腔的氣打通;能用在胸腔的是大顆的枳殼。⑵仲景的「枳實xx」方用在胸痹、胸腔、氣喘這些問題上,既然仲景的「枳實」能夠作用在胸腔那麼高,或 像傷科的排濃散等,JT認為仲景用的不是小顆的枳實。⑶所以使用古方時,枳實在藥單上,要寫成「枳殼」。

※編注:比較不同的見解:①《本草衍義》: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和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 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主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②沈括《筆談》云︰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后人用枳之小、嫩 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

JT認為「枳實」較有副作用。但偏偏近代的研究發現小的枳實對內臟下垂有相當好的療效,現代人這麼應用的話,雖對但有一點險惡,說明如後。

治子宮下垂的基本組合是小顆的枳實,搭配益母草(古書上又名「充蔚子」),後來也用於治療胃下垂等。

臨床上這麼用時,一定要搭配足夠的補氣藥,不然在治療內臟下垂的過程中,有可能使人虛掉,這是前述之險惡所在。

△〈講義頁44〉枳實相關方劑補充「提垂湯」:

提垂湯是「溫氏奔豚湯」作者溫碧泉的方子,由溫氏的學生寫的。

溫氏用升麻、柴胡、枳實、益母草四味藥來做提垂,初未用補藥,後另加黃耆。

提垂湯方:黃耆60克、(小)枳實6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益母草18克。

注意:黃耆好的壞的藥效可差10倍,如果本方用了壞的黃耆就不妙。「生元」的黃耆不錯,其他家偶而也有不錯的;JT建議買生元的黃耆以確保療效。

〈講義頁43〉《本經》云,枳實能「利五臟,益氣輕身」。枳實對五臟六腑有「破陰實」的效果,能把堆積在五臟六腑的痰水、濁氣邪氣往下打掉,使內臟變得比 較輕而提得起來。

所以,完整的升提的做法,要通血也要打掉不該有的痰水與邪氣,並加補氣藥來升提。

這就像從前講過的厚朴湯系的「平胃散」:肌無力的病,最輕微的症狀是一隻眼角垮下來、下垂了;用含有升提藥物柴胡、升麻、黃耆的補中益氣湯(編注:「補中 益氣湯」,出自金‧李東垣《脾胃論》;〔組成〕黃耆、黨參、生薑、甘草、當歸、白朮 、陳皮、升麻、柴胡、大棗;〔功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而引起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水、子宮脫垂等。)來提無 效,改用平胃散卻往往會好。Why?

內臟、肌肉下垂是因為脾胃太濕,這陰實,不是陽虛,所以這個問題要先用「平胃散」把濕氣化解掉了,內臟就會自然提起來。

用「枳實」治療內臟下垂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當枳實把不該有的東西都往下拔掉後,內臟就會輕飄飄的提起來。

以上是說明枳實「利五臟,益氣輕身」的效果。

關於〈講義頁43~44〉「枳殼的臨床新用」一文:這禮拜JT的助教依照本文試驗用枳殼治療頸椎的毛病。

單用枳殼沒啥了不起,這篇文章為了探討枳殼的療效,才單用枳殼,臨床用藥不必如此拘泥於單線。

體內管狀的地方塞住不通或受壓變形了(的陰實症),可以用枳實來通,例如治療痔瘡的漏管,可用(小顆的)枳實做成藥丸,每次30顆藥丸,用皂莢(皂角刺) 煮水吞服。出血的痔瘡(尤其是有血管的那種痔)有個特效藥,就是將3兩枳殼用500cc水煮成200cc,然後加2兩白糖,將枳實糖水喝下去,約3帖即 愈;這個藥好像能把漏管或血管裏面的什麼東西清掉。

靜脈曲張是血管的變形,也可以用枳實。

枳實是向下的藥,吃太多可能會脫肛,但是它的升提作用也正是從它的向下的藥性來的;也就是當它把體內某部位多餘的東西排除之後,該部位自然就會升上去了。

枳實是方向性不易定義清楚的藥。

總之,「提垂湯」用的是枳實,黃耆的用量要夠;但其他古方就儘量用「枳殼」。

「枳殼」排結石的功能也可以在仲景方看到,例如仲景的「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此即宋本的「四逆散」)是排膽結石最好用四藥方之一。

※編注:四逆散〔出處〕《傷寒論》;〔組成〕:柴胡6克、枳實6克、芍藥6克、炙甘草6克;〔主治〕:1. 陽鬱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2. 肝脾氣鬱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本方常用於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附件炎、輸卵管 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屬肝膽氣鬱,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上述之四逆散中,芍藥甘草鬆開(鬆開膽管嗎?)、枳實柴胡能走入肝的系統,把石頭拔出來。

排膽結石最強的方是「大柴胡湯」,可是臨床通常不用,因這個方劑會把膽結石硬抓出來,會拉傷膽管,極痛。

有些膽結石是礦物或油脂凝結而成的,可用化石藥如「海金砂」。例如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酌加「海金砂」,喝了就會慢慢排出膽結石。

礦物凝結成的結石又可用「芒硝」來化,例如仲景的「柴胡加芒硝湯」,服後能把結石化小一點。

能讓結石變小的藥,除上述之「海金砂」,「雞內金」亦是。對於腎結石,加葶藶子可以幫忙把結石噴出來。

總之,以上的加減方法都有效,不必傻傻的直接用「大柴胡湯」。

用小顆的「枳實」有風險,枳殼則否。這是因為枳實破氣的作用強。但是用於提垂的方劑裏,小顆的枳實效果較好。JT手邊醫案有吃枳實吃到死的,但是吃枳殼不 會。

小顆的枳實破洩元氣時,有兩個警訊:⑴拉肚子。例如有人治療胃下垂,每天煮幾錢枳實喝,喝一陣子以後發現常常拉肚子,這表示他的氣已經在脫、在散了。這時 要趕緊加補氣藥或者停用。這是第一個警訊。⑵喘不過氣。當枳實或枳殼把氣往下打時,會有破壞人的「胸中大氣」的副作用,表現在外,就是會有喘不過氣來的感 覺。

所以當拉肚子或喘不過氣這兩個警訊出現時,知道要改藥,則是安全的。

《本經》枳實「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中醫治療皮膚發癢、長疹塊的藥物很多,現今不見得要單靠枳實。

關於《本經》枳實治「皮膚中如麻豆苦癢」的應用,有一個外用古方:到藥房買枳殼(古方的枳實是枳殼),將枳殼用醋泡過,用電鍋蒸熱,蒸熱後拿出用手帕包 住,然後熨皮表有風疹塊或是一坨坨的地方,可使之消失。※這類毛病有其他藥可用,在此只是示範《本經》所述藥性的應用。

由《本經》的敘述知道枳實的藥性能作用在皮膚表面;例如仲景的「排膿散」方含有「枳實」,能把身體裏面的膿洗掉。

※「排膿散」能加速深度燒傷創面液化脫痂,原方見於《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排膿散方:枳實十六枚,芍藥六分,桔梗二分,右三味,杵為散,取 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用法用量:枳實15g,芍藥9g,桔梗6g,雞子黃一枚上方加水500ml,煎取 200ml,兌入雞子黃溫服,1日2次。

比較枳實和厚朴的方向性:「厚朴」的走法是由裏到外,垂直於皮膚表面出去。「枳實」的走法是平行於皮膚表面。

例:用發汗藥「麻黃」來發邪氣時,可以和「厚朴」同用,不能和「枳實」同用。

用「柴胡」清淋巴時,可以和「枳實」同用。(皮下的血管、淋巴管可視為和皮膚表面平行,故適合用「枳實」)

和皮表垂直的方向適合用「厚朴」;例,厚朴治「脹滿」(肚子脹起來)。

「枳實」(古方的枳實是指「枳殼」)治「堅滿」(一坨硬硬的凸出來)(例如:#14.76「枳實白朮湯」證的「心下堅」,是心下凸一坨出來)。枳實能排除 硬硬的、具體的東西。

其他用到枳實的方子:#16.16「枳實芍藥散」。

以後看多了用枳實、厚朴的方子,就會更清楚兩者藥性的不同點。

關於《本經》枳實能-「除寒熱結」:體內有寒水等糾結在一起時,可用枳實將之清空。△關於《本經》枳實「…止痢」的應用較少見,在《千金方》裏有治拉肚子 的「枳實散」。(※編注:《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枳實散」:治少小久痢淋瀝,水谷不調,形羸不堪大湯藥者宜此方。枳實二兩,治下篩, 三歲以上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斟酌,日三服)△枳實的應用大多是加在補藥裏幫助虛勞的人健脾開胃;像在「健脾丸」裏加入枳實,可幫助把食物拉下去;像張 元素的「枳朮丸」也是。

※編注:枳朮丸源於《金匱要略》的枳朮湯。枳朮湯主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因「水飲所作」的證候,枳實、白朮用量比為2:1,行氣健脾,消痰逐 水,用作湯劑,以取其見效迅速。張元素將此方枳實、白朮用量比例變為1:2,並改湯劑為丸劑,用於飲食所傷而致之痞證,稱為枳朮丸。枳朮丸由「枳實白朮 湯」加入了荷葉燒飯為丸,荷葉有生發少陽膽氣之功能,加上荷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性,服後有使體內清氣上升,濁氣下流的功用。再加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穀 氣,而補令胃厚再不至內傷。

關於《本經》枳實能「…長肌肉…」:JT認為吃枳實不一定會有長肉的效果。他認為這「長肌肉」可能是指傷科而言,例如仲景的「排膿散」能把傷口的膿、血以 及不該有的東西推掉,俾肉可以長回來。

關於《本經》枳實能「…利五臟、益氣、輕身」:這個功能是有的,風險已經講過,使用時要妥予酙酌。

JT不認為「枳實」是補藥,服用枳實可能會讓人虛掉,因此,在調補藥裏用到枳實時,其劑量應儘量不超過其他補藥劑量的四分之一,例如,如果白朮用4錢,那 麼枳實只能用1錢。如果在某些補脾胃的方子裏看到一點枳實,那是沒有關係的,是幫助消化的,但是如果枳實的量太多了,會比較危險。

※編注:〈下文有關「瘦胎散」之資料〉《事林廣記》瘦胎三方不可服:辨時醫用枳殼香附等耗氣藥,立斂胎易產方,名非無見也,仿古方士進湖陽公主,枳殼瘦胎 方義,遂增幾味耗氣藥品,巧立方名,使人信而服之,惑世害人久矣。蓋方士因湖陽公主,居養而形厚,食膏粱而胎肥,過期難產,特進此方,亦幸中耳,其胎之損 元不壽,不責咎也,常人豈可概服乎?夫孕至九個月,胎形全具,一母之氣血蔭胎兩用,正宜服藥補之,母弱者藥培於他月,若復耗之,則毋救己不贍,奚有餘血分 蔭其胎,是以餓損胎元,日漸伶仃瘦弱,無瘦胎易產之效,有虧元損壽之害,其孕母血氣亦虧損,多至臨盆艱澀,娩後血暈發厥,危疾皆由所致,人不知也。

關於枳殼在胎產藥之應用:有個瘦胎之方一直到宋朝都還在用。一個安產之方如果有問題的話,早就會被淘汰,不會流傳到宋朝。能一直被用到宋朝的方子,應有一 定療效。

故事是有個「湖陽公主」每次生產都很難生,不知是不是太胖,有個道士給她一帖「瘦胎散」,作法是:枳殼4兩、甘草2兩打成粉,每次1錢,用熱開水吞服,於 是會使小孩好生。據說用過瘦胎方的小孩,剛出生時有點瘦、有點黑,但是養幾天後就會變白。

後代把湖陽公主的瘦胎方修改,變成「白朮、枳殼等分做成藥丸」。白朮「利腰臍間血」,能夠讓胎兒在肚子裏面好像有做運動一樣,將來會比較好生產,故白朮是 很重要的安胎藥。

湖陽公主的瘦胎方用「枳殼」來讓胎兒順產好生,至少在唐朝都沒有出事,才會繼續留用到宋朝,可是,JT認為現代人的體質嬌嫩、虛,不宜用這個方,況且還有 其他沒有含枳殼的安胎順產的方子可用。

元朝朱丹溪強調安胎藥最好要能補氣補血。

〈講義頁47〉〈肺為水之上源〉一文:之前講咳嗽藥時,講到「肺陰虛」會有使人走路不動、會尿不出來等現象,也講到「麻杏甘石湯」證可能會有尿不出來的情 形,「甘草乾薑湯」證會有尿太多的情形。講「紫苑」時也提到類似情形。「排尿」和「肺」有關。這個觀念向來只有本草論點,好像是空談的。李克紹這篇論文寫 他臨床對這件事的體驗,能讓我們明白袪水的理論有其真實性,提供大家參考。李克紹說的那個方子《濟生》桔梗湯,現代很重要,治肺腺癌的。

下週講「真武湯」。

〔整理者/匿名同學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