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5, 2010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3(上) 

JT叔叔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3(上) 

梔子湯系

〔摘自『傷寒雜病論慢慢教』課程第六段第一節〕


梔子湯系的代表方是梔子豆豉湯,主證是失眠。病因很多,諸如感冒、喝冷飲、日曬過度等等。

能睡著表示心腎相交。不能睡表示陰陽不交、心腎不交。〔陰陽不交〕西醫講法,交感神經不能切換到副交感神經。能切換神經的代表藥是生半夏。〔心腎不交〕梔子豆豉湯對應的是形而上的心腎不相交。若腎氣能上,心氣能下,則能睡。

若由於上述病因致使腎臟向上的水氣,與心臟向下的火氣(心→小腸→命門→煮腎水)相撞,會有下列身體感:胸口正中、食道處感覺不舒服。


如果夜不能眠,心裏煩,覺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覺,很可能是得了梔子豉湯證:心的火氣與腎的水氣在體內相撞,這是指形而上的身體,因為相撞的點找不到對應的肉體器官。這種病常見,治以梔子豆豉的結構搭配其他藥物,療效佳。

梔子與豆豉

為何用梔子、豆豉呢?豆為腎之骨,豆子的形狀像腎臟。黑豆顏色是黑的,更是腎之骨了。黑豆不宜生吞,又黑豆不補、性微寒,單獨食之恐傷腎氣、胃出血、(食黑豆漿)尿血,故食用前宜先予處理,如與其他補藥同煮,使黑豆吸收補藥的藥性後再行吞食。


微寒的黑豆經發酵、煮熟成豆豉後,就能把腎的水氣蒸發並塞滿身體。其他藥,如附子、肉桂也能補命門火讓腎氣上升,為何不用呢?此乃因梔子湯證是煩熱的症狀,不適合用熱藥,而梔子、豆豉皆係涼潤之藥。


黑豆做成的豆豉能使腎氣蒸上來。為了防止原來水火之氣相撞造成不舒服之點被豆豉蒸上來的腎水之氣往頭頂方向推。並讓心火和上升之腎水之氣對穿過去,就用到梔子。梔子是能夠逆向而行的下火藥。

「梔子逆行」的助憶故事:一般五行色彩相推的順序是冬天黑色、夏天火紅色、長夏黃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梔子最初的嫩葉是綠色的,葉子老了變成黑綠色,夏天開花,花期2個月,味道香濃,花是白色的,當花凋萎時花心是黃色的,最後花心也掉了,種子是紅色的。可見梔子花生長期間的狀態(顏色)和和五行相推的順序恰恰相反,這也反應在梔子花逆行的藥性上。

梔子適合治療鬱火。不必歸經。對於別的下火藥動不了的火、塞住的火,有療效。


〈#7.49〉發汗後及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乾薑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乾薑湯方】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梔子十四枚(劈)、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梔子十四枚(劈)、生薑五兩、香豉四合(棉裹)。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7.49條說,用了汗法、吐法、下法後,傷到了陽氣或津液,而導致心腎不交,出現主證「虛煩不得眠,如果嚴重時,會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憹,念作惱)。桂林本云「梔子乾薑湯主之」,宋本云「梔子豉湯主之」。這兩個方子都可能對,但有層次之別:

1. 如果是虛煩不得眠,梔子乾薑湯有效,用梔子瀉去心火就不煩了,不必用到豆豉。

2. 要用梔子豉湯,條件是要有心氣、腎氣槓上的現象,有「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的症狀,這時才會用到豆豉,通過豆豉/梔子藥物組的作用,使心火與腎水之氣能對穿而過,達到心腎相交,讓人能夠睡著。


「煩」為什麼叫「虛」煩呢?梔子豉湯證是熱證,是用清火藥把熱瀉掉,從中醫用藥辨證系統,這不就是實證嗎,怎麼會是虛證呢?這和仲景對虛、實二字的使用習慣有關。仲景用「實」時是指體內具體、有形的一坨東西,吃下去沒有消化的飯、有痰飲、有瘀血、有寄生蟲等等。例1:#8.13條大陷胸湯證的「結胸熱實」是說有熱熱的濃或痰結在胸口。例2:#8.22條「婦人中風…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就是要瀉它的「實」。例3:#7.76條「日晡所發潮熱…潮熱者,實也」是說,每天傍晚發高熱,這是因肚子裏有大便結在那裏。例4:#11.45條「飲食入口即吐…此胸中實…當吐之」,一坨入口的食物是具體的,故說胸中「實」。梔子豉湯證「覺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覺」並沒有具體肉體上的對應,屬於靈魂上的身體的病,因此依仲景的用字習慣,這是會歸類於虛證。


虛煩不得眠這個證比較對應到梔子乾薑湯。在床上平常此時會睡著,現在卻是一直睡不著,腦海中一直在想事情,想了一件又一件。然後覺得不用想了,可是還是淡淡地在想著,這就是梔子乾薑湯證的情形。梔子乾薑湯證的「煩」不是劇烈的煩,是「微煩」,出現在心中有一點上火的時候,心裏會忍不住的要想事情(還個心是靈魂的心)、動念頭。當念頭一直在動而沒有空檔時,人就不能入睡。人要睡著,必須念頭與念之間有空隙。有人說數羊能夠幫助人睡著,這是很奇怪的講法。數羊的時候,人的念頭是連續的,這樣子怎能入睡呢?還是說數羊數到煩了,腦袋就空了,就會睡著了呢?Don't know. 理論上,連續的動念會讓人睡不著才對。心裏淡淡的想過一件事又想另一件事,雖然沒有必要還是在想,心理上不會特別討厭,因為不會很難過,這樣子的「煩」就是梔子乾薑湯證的「虛煩」,用梔子加乾薑。薑用來鎮住脾胃,以免梔子把脾胃弄虛掉。如果脾胃不虛的話,甚至一味梔子就可以搞定,用3錢梔子煮水,科中用 0.5或1公克(半瓢或1瓢),於是就會覺得心就變懶了,不想去想事情就睡著了。梔子乾薑湯的劑量不必大,每次就煮一次份,不用煮到3碗。


△梔子乾薑湯的臨床劑量:梔子3錢、乾薑3錢煮一煮喝下。科中:一克配一克。

△梔子豉湯:也是3錢配3錢。劑量可以抓得很隨意,用輕劑也有效。


失眠的「煩」證鑑別

梔子乾薑湯證「煩」的程度如何鑑別?上一堂講到梔子湯證的「心中懊憹」時,有同學說他的胸口最近悶悶亂亂的,要喝熱開水比較舒服。這個「要喝熱開水比較舒服」的症狀還需要多問一些其他的辨證點才知道是什麼病。例如,#15.27條「旋覆花湯證」(注:桂林本在〈胸痹篇〉,《金匱要略》在第11篇)有個症狀就是病人「欲飲熱」,意思是喝熱水會比較舒服,「旋覆花湯證」另還有一個症狀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意思是如果病家家裏有個兩歲小孩,他會喜歡躺在沙發上抱著小孩,讓小孩在他的胸口上踩來踩去玩,有這種胸口喜歡被踩來踩去的情形就是「旋覆花湯證」。至於僅憑上面講的「胸口不舒服,喝了很燙的熱開水會感覺得舒服一點」,倒底是「旋覆花湯證」還是「梔子豉湯證」呢?分不出來,因為「梔子豉湯證」是有熱悶在胸口下不去,這時候人也往往會喜歡喝熱開水,因為喝了之後好像熱比較動得了。


梔子豉湯證或梔子乾薑湯證的「煩」可能會跟#11.23條黃連阿膠湯證「心中煩,不得臥」的「煩」難以區別。(黃連阿膠湯是〈少陰篇〉最代表性的中醫的安眠藥之一,又名「黃連阿膠雞子黃湯」,也就是古代的「朱鳥湯」)黃連阿膠湯證的「煩」是怎樣的呢?是睡不著覺時感覺到煩躁了。什麼叫做「煩躁」?當人處在梔子乾薑湯證的身體感的時候,他「煩」的程度,只是覺得心怎麼都不閒下來,歇一歇吧!當人處在梔子豉湯證時,人就會在心裏頭想事情、睡不著的同時,胸口感到不舒服。而在黃連阿膠湯證時的「煩躁」,就是一面在想事情,一面想每一件事情都覺得很不爽快,覺得為什麼還在想,該睡了,就是思想會勾起不爽的情緒。


煩躁的「躁」也可以是身體的躁動。梔子乾薑湯證的人就是大剌剌地躺著,也不想動,就覺得自已怎麼還沒有睡著。梔子豉湯證的人會胸口不舒服,人會翻來翻去或反覆顛倒。黃連阿膠湯證的人就可能真的在床上動來動去,覺得不爽,心情上很清楚的有不爽的感覺,要用超級滋陰藥黃連阿膠湯來處理。


這些主證先幫同學掰開,接著就可以專心來學梔子湯這個小品框架裏面的事情。


〔續講#7.49〕比較嚴重的人會「反覆顛倒,心中懊憹」。「心中懊憹」是怎樣的感覺呢?仲景對「懊憹」二字是有解釋的。宋本〈不可汗篇〉有云「心懊憹如飢」,意思是,當心中懊憹時,會有飢餓時胃裏面會有那種感覺。這是什麼感覺呢?


當很餓時,看到美食,又沒機會吃時,會有好像胃酸在刮胃的感覺。這個「胃酸在刮胃的感覺」就是「懊憹」的感覺。有些醫家看到「心懊憹如飢」,認為會餓的不是「心」,而應該是「胃」,故認為「心懊憹如飢」應改為「心下懊憹如飢」為宜。


──其實不然。得過梔子豉湯證的人就會知道,的確是「心」這個地方在懊憹,食道這個地方讓人有那種肚子很餓時,胃酸分泌,胃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還不能理解的話,那麼可以想像吃到很辣的生大蒜時的感覺。JT某天吃了幾口大瓣的生大蒜,當晚便覺得胸口悶燥、熱辣辣的、燒燒的,覺得好像胸口有一股熱氣沒地方散。那樣的感覺的確就是心中懊憹的感覺。


臨床上要開梔子豉湯很輕鬆,因為主證很好抓,並且不會和其他湯證或是胸口絞痛、胸痹相混淆。


再者,如果胸口不舒服是由痰飲引起的,是和有形的肉體有關,會因身體動被扯到而有扯痛或悶的感覺。


可是,梔子豉湯證的痛是「虛邪」,那一圑不舒服的感覺是掛在靈魂上的,它會隨著肢體的移動而移動,不會因身體動而扯到。可見梔子豉湯證的主證是很容易鑒別的,通常吃一服病就會好。


△藥的煮法:⑴梔子乾薑湯:梔子、乾薑各3錢,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⑵梔子豉湯:梔子、豆豉各3錢,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

△注意:煎煮時豆豉皆要後下,就是先煮別的藥最後才下豆豉。因為豆豉是很溫和的藥,如果煮太久就沒有力道了,腎氣出不來。所以豆豉要後下,藥效才夠力。


是否為吐劑?

△爭論點:梔子湯劑皆有註明「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意思是,如果喝藥湯後會吐,就不要繼續喝。依仲景的文字表達法,若是發汗劑,發了汗就不要再吃;若是瀉劑,則拉了就不用再吃。基於此,有人便誤以為梔子豉湯是用來讓人吐的,吐了之後就好了,就不用再吃;歷代於是有些歸類法,把梔子湯劑劃歸為「吐劑」。可是臨床上,梔子湯劑是不是吐劑呢?不是!


許多醫家終其一生,用梔子湯劑沒有見過有人吐過。梔子湯劑並不是會讓人吐的藥。即使說一聞到豆豉的味道,就會令人作嘔,但是它並非吐劑,不會因為喝下它而吐。


△JT他是能用梔子乾薑湯,就不會去用梔子豉湯,因為豆豉臭臭的,很難吃。

這個方子倒底會不會令人吐呢?一般而言是不會的。

若有人看了傷寒論的條文誤以為喝了會吐,乃至於排斥這個方子是很可惜的,因為只要主證抓得準的話,這個方子就很好用,副作用低、效果好。


可是有人吃了這個方子卻吐了。Why? 有兩個說法。


第一個說法是說:心火、腎水槓在那邊的「虛邪」,如果胃或食道有殘留的液體或尚未消化乾淨的食物,那麼「虛邪的能量」可能附著在「有形」的液體或食物上,一旦服了藥,消除了水火對峙的狀態,那一坨被邪氣附著的有形物質就不知該往哪裏去了,於是身體的自然反應便把它吐出來。


第二個說法是說:當有「心中懊憹」的症狀時,往往東西吞不下去,懸在食道中,若是不舒服過了幾個小時後才去買藥,食道中的東西也餿了,所以等治好病之後,身體就決定把餿掉的東西吐掉。

在以上兩個情況,偶而會發生嘔吐的情形,但藥方本身的確不是吐劑。


衍伸使用
當心中懊憹時的身體感會對應到肉體的「食道」。所以後面有些條文歷代都拿來治療和「食道」有關的病:如果吃東西時,覺得食道吞嚥有灼痛感、不舒服、或食道發炎時,梔子湯系的藥物很有用。可是梔子湯系最好在確定食道有發炎或有受傷時再用。


因為仲景另有一方名為「旋覆代赭湯〔#8.40〕」,其主證也是吃東西時,好像胃裏有一口氣頂住(塞住),吞不下去,那一坨食物要慢慢才能吞下去,不要和梔子湯證搞混。

若是梔子湯證的話,心中要有懊憹的感覺,不管有沒有吃東西,心中都脫不開胃酸的灼痛感、刺痛感、磨擦感。



梔子甘草豉湯
〔#7.49〕「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梔子甘草豉湯方中,甘草2兩是用來「補氣」的。

桂枝湯方用甘草2兩,是用來定中軸坐標的,在梔子甘草湯方中為何變成補氣的呢?à

說明:梔子甘草豉湯方是2服,煮成分2次服用的,而分2次吃的2兩,等於是分3次吃的3兩,這相當於「理中湯」方甘草的比例,所以得知梔子甘草豉湯方的甘草是用來補氣的。

為何補氣要用甘草,不用別的呢?à不是不能用別的藥材,而是用別的藥材要有功夫。☆仲景用藥的習慣是「補氣用炙甘草,補津液用人參」。

現在不是津液不足,是「氣」不足,所以要採用甘草。

如果要用人參,不可用紅參,因為「紅參」具有「肺虛能補肺,肺熱還傷肺」的特性。梔子豉湯證本身就是太熱,熱氣下不來,如果用了「紅參」,就會補到熱氣,反而有害。

人參可以用白參(即粉光參、東洋參、或黨參),參一吃下去,氣就會往肺那邊走。可酌加「半夏」讓氣能降下來一點。

但是用梔子甘草豉湯原方的「炙甘草」也好,因為這個方子是很小品的,不太需要特地去費神。

梔子甘草豉湯證的主證是「少氣」,這個證不好抓。因為生病的人,汗後、下後,當然沒有力氣,誰不「少氣」呢?如果問病人累不累,想用這樣來鑒別他有沒有少氣,病人都會說,沒睡飽當然會累哦!這樣的問法就不容易抓到主證。臨床時,不如改問病人「有沒有呼吸急促的感覺」。(當肺氣不夠時,人會有一喘一喘的情形)這樣問比較能問出所要的答案。

△如有嘔吐à加「生薑」以降逆止嘔。生薑加得比較多,以一次的分量而量,梔子、豆豉都用3錢,生薑可以加到8錢,甚至更多。

〔#7.49〕三個湯方是很單純的加減,如:有氣虛à加甘草補氣;有嘔吐à加生薑止吐。不會很難理解。

〔#7.49〕是梔子湯系第一個條文,理解這一條之後,看後面的條文就不會很困難。後面的條文可以幫助我們把主證抓得比較清楚。

〔#7.49〕「發汗及吐下後」在臨床上,如果是吐後或下後,容易變成「梔子乾薑湯證」;如果是發汗後,容易變成「梔子豉湯證」(原因:「梔子乾薑湯證」與脾有關,「梔子豉湯證」與腎有關)


出現梔子湯系的症狀時,有可能不是發汗、吐下引起的,而是因胸腔裏有熱氣悶住(鬱悶之火)所致。

當天氣很熱,身體的排熱機能不夠用時,胸腔裏會堆積、憋住、悶住太多熱氣,而引起梔子湯證。

郝萬山講一個故事,有人胸口有病,疑似咳嗽,一直醫不好,直到有一個老醫生看出,是因為病人某年受了熱,熱一直悶在裏面出不來所致。於是開梔子豉湯,一小包藥,梔子、豆豉各幾顆,開了七串像玩具一樣,服藥數日而愈,可見梔子豉湯能處理悶住在胸口的熱。

〈#7.50〉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之前怎麼發汗不管,因為有很多可能性。

「而煩熱」:這個「熱」可能是體溫上升引起的。梔子豉湯證畢竟是感冒還沒好的延續症狀。

※古方以豆豉發感冒;當感冒病邪在體內時,豆豉能把腎氣充塞全身,並把病邪逼出去。

「煩熱」的熱,可能是感冒未愈尚有發熱,也可能是「雜病」引起的。

「胸中窒」是食道的部位有悶悶的、塞住的感覺。


梔子豉湯的身體感可能是〔#7.49〕的「懊憹」,也可能是〔#7.50〕的「煩熱、胸中窒」。


〔#7.50〕的臨床應用:肉體有形的食道發炎時,用「梔子甘草豉湯」,甘草用生甘草(※生甘草消炎,炙甘草補氣)


當吃火鍋灼傷食道、吃紅豆麻薯灼傷食道(日本大塚敬節)、或喝60度酒精的燒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凡食道灼傷而有胸中窒感覺時就用「梔子甘草豉湯」。


〈#7.51〉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是說已經病了一段時間,人有點累了。

用過下法之後,人就會心、腎脫離,於是「身熱不去」,身體在發燒。



其實倒底怎樣叫「發燒」,JT自承他也說不準(※JT云,今中暑,額頭燙燙的,可也不能隨意說這就是發燒!)


鑒別梔子湯系的各種證:
「梔子豉湯」證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結痛」;至於〔#7.53〕梔子乾薑湯證則是「微煩」à〔#7.53〕的主證是「淡淡的睡不著覺」。

〔#7.51〕「心中結痛」的感覺:是「虛證」,不要和其他病的「結痛」混淆。△如心中結痛、心下肢滿、脇下…仲景很多這類條文à※〔#8.26〕柴胡桂枝乾薑湯證「胸脇滿、微結」;胸痹、陷胸湯結胸證的結痛;十棗湯證痰飲積塞也會有結痛。

△那麼多的結痛,怎麼分辨呢?方法:轉一轉身體,梔子豉湯證的痛是在無形的靈魂身體上的,所以身體轉動時不會扯到痛處。其他病證的痛是在有形肉體上的,於是在轉動身體時會扯痛。△虛證在靈魂身體上的結痛是心腎不交造成的,用梔子、豆豉這兩味藥可讓心腎之氣對穿而過。△心腎不交會有懊擃、結痛或胸中窒。△ 〔#7.53〕「微煩」:不需要交心腎。


除了梔子豉湯之外,其他藥物可不可以用呢?


日本的「利膈湯」,治膈噎(即吃東西時覺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梔子附子湯加半夏」組成;梔子、附子交心腎,附子讓腎氣上來,梔子讓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陰陽。



如果沒有寒熱的問題,或病情不須那麼嚴謹時,可用利膈湯。



〔#7.53〕梔子乾薑湯又名「二氣散」(出自《楊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驗方》卷八),用來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虛、熱氣往上衝、吃不下時適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關的病,有人用過梔子、附子、乾薑的結構。



〈#7.53〉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漢代瀉下的藥物有:⑴甘遂劑:吃了會拉出水來(泄水)(如十棗湯);⑵巴豆劑:吃了能通大便。巴豆是很熱的瀉藥,當吃了冰冷、寒涼的食物後,用熱藥來下寒積。



用熱藥拉過肚子以後,身體會燙得熱烘烘的。腸胃拉過以後會變虛,所以雖然巴豆劑弄得全身熱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氣(中焦之氣)也拉空掉了。「陽秘乃固」,一旦脾胃之氣、元氣不夠時,脾胃陽氣不夠時,就不能收攝別的地方的陽氣,於是熱氣會一直上浮,脾胃之氣則虛冷下陷,形成〔#7.53〕梔子乾薑湯證。



梔子乾薑湯證和心腎不交無關,而是虛熱上浮,脾陽下陷。梔子乾薑湯方用乾薑鎮固脾陽,用梔子降虛熱。



「梔子乾薑湯證」無心腎不交的問題,故無「心中懊憹」的症狀,只有身體熱烘烘的,心中微煩;例如睡覺時還一直想事情,睡不著覺。



「梔子乾薑湯證」沒有胸口的感覺,而是覺得熱氣飄飄的,像喝酒喝到上喉的感覺(喝酒時人已醉茫茫,故不知「煩」),此時人還很清醒,所以會覺得煩。



〈#7.52〉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枳實湯主之。



梔子厚朴枳實湯方,這先不必細分厚朴、枳實的藥效。厚朴、枳實一起用時能讓腸胃動起來,把堆積的食物往下拉、帶下去,這是很基本的結構,以後會常常遇到。



至於厚朴、枳實的劑量等教承氣湯時再比對,現暫略。△〔#7.52〕梔子厚朴枳實湯證的主證難抓。



「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枳實湯主之」。



這個方子有心煩,有腹滿。心煩,就用梔子清心火,腹滿,就用厚朴枳實把食物帶下去。



為何不用的豆豉呢?因為當食物下不去的時候,豆豉卻是往上托,是上行的藥,方向性不對,所以不用豆豉。



桂林本#7.52條「梔子厚朴枳實湯」,在宋本是叫做「梔子厚朴湯」,兩者用藥相同。



當有消化不良,躺在床上,睡不著覺,滾來滾去,覺得滿煩的等情形時,這樣子就是梔子厚朴枳實湯證嗎?



#7.52條梔子厚朴枳實湯證的各個症狀分開來看,好像日常生活中常見,不太好抓。要抓得好一點,不如想像心煩、腹滿、臥起不安三個症狀是連結在一起的。也就是,心煩、肚子脹、在床上滾來滾去,三件事是一起感覺的。什麼叫一起感覺的?就是覺得肚子脹à所以心煩à心煩所以在床上滾來滾去睡不好。三個症狀如果拆開來,就不見得是梔子厚朴枳實湯證。



梔子厚朴枳實湯方藥物組成為「梔子3錢、厚朴6錢、枳實6錢」。



以上梔子湯系的辨證介紹完畢。



〈#7.54〉凡用梔子湯,若病人大便舊微溏者,不可與之。



△ 〔#7.54〕宋本無「大便」二字。


〔#7.54〕是說「如果病人一直以來有拉稀習慣的話,不可給他梔子湯」。Why? 例如,太陰篇有某某病時用芍藥,大黃,也是說如果之後拉肚子的話,則芍藥、大黃要減量,因為這兩味藥會使大便更稀、更軟、更易拉。梔子也是涼潤的藥,故有此問題。

有些寒藥並不會讓人拉,比如說,黃連、黃柏都是又寒又燥的藥,卻有止瀉的效果。得梔子豆豉湯證的人,有乾燥的身體感,而梔子、豆豉都是潤的,所以會讓人拉。


芍藥在時方是瀉小腸火的藥,梔子能清心火,也等於清小腸火。

脾陽不夠的人,用了苦寒而潤的藥,一潤之下會使脾更虛,更易拉。

腸子不吸水,主要是小腸(小腸吸水多,大腸吸水少)。

小腸不會吸水,用清心火的梔子,會使小腸火變弱,反更容易拉。怎樣提防呢?用梔子乾薑湯,或用梔子乾薑湯加茯苓,因為茯苓或五苓散系的方子能補小腸火,令小腸有能量。

梔子湯酌予加掛茯苓、五苓散或乾薑都可以。由於梔子湯臨床劑量不必很重就有效,不會使人吃到拉肚子。

梔子是寒的,乾薑是熱的,兩味藥加在一起,藥性會不會對消呢?中藥還好,中藥有一些藥性不太會對消。梔子乾薑湯還好:梔子瀉梔子要瀉的火,乾薑暖乾薑要暖的脾胃。因為每一味中藥的作用點不一樣,它會自己去找它要作用的地方;所以往往一個湯劑裏面同時含有寒藥與熱藥時,還是能分別發揮功能。



今天天氣很熱,在外面走一走,曬曬太陽,回家後說不定就有梔子湯證出現,睡覺時就感覺得出來。


〔#12.39〕「枳實梔子豉湯」和〔#7.52〕「梔子厚朴枳實湯」這兩個方劑只差一味豆豉與厚朴(※〔#12.39〕「枳實梔子豉湯」治「大病差後,勞復者」,就是病才剛好就上工,忙了一天,又開始燒起來),似可由此看出豆豉與厚朴有何差異。其實不然。因為〔#7.49~#7.50〕各梔子湯方,豆豉都是用4合(0.4碗),可是「枳實梔子豉湯」方的豆豉劑量是1升(1碗),可想而知,這一帖藥的藥性就變成宛如日本的味噌湯,用「豆豉」把氣散布全身,以豆豉為主,反而其他藥物不能突顯它的效果。


含有梔子的方劑:梔子柏皮湯(#9.84;治黃膽類的病;組成:梔子豉湯去豉,加黃柏、甘草)、梔子大黃湯(#9.87;治酒疸,喝酒喝到生病)、茵陳蒿湯(#9.60 治發黃的黃膽病)、大黃硝石湯(#9.89;治發黃)。


豆豉臭臭的不好吃,有替代方案:如前述之日本「利膈湯」以附子、半夏代替豆豉。《活人書》的「梔子烏梅湯」以烏梅代替豆豉(※烏梅:可生津止渴,有類似豆豉的效果)